確定侵害名譽權(quán)責任的法律規(guī)定
一、如何依法認定侵害名譽權(quán)責任及法律規(guī)定
專業(yè)分析1、行為人客觀上存在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并為第三人知悉。侵權(quán)人實施了侮辱、誹謗等行為。所謂侮辱是指以語言或行為公然損害他人人格,毀壞他人名譽的行為。侮辱既可以以口頭方式進行,也可以以行為方式進行。其表現(xiàn)形式是將現(xiàn)有的缺陷或其他有損于人的社會評價的事實傳播出去,以詆毀他人的名譽,讓其蒙受恥辱。比如,說某人“是個小偷”等。所謂誹謗,是指捏造和散布某些虛假事實、破壞他人名譽的行為。誹謗的方式有口頭和文字等兩種方式,其包括捏造和散布一切有損于他人名譽的虛假事實,如誣蔑他人犯罪、品行不端等。其特征可以稱之為無中生有。
2、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這種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比如醫(yī)院未經(jīng)患者同意,無意中公布了患者患有淋病、梅毒、麻風病或艾滋病等病情信息,使患者名譽受到損害。無論故意或過失,只要侵權(quán)人在主觀上有過錯,并在客觀上造成他人的社會評價降低,即屬于侵犯了他人的名譽權(quán)。
3、被侵害的對象應當是特定的人。所謂特定的人是指某個具體的自然人或法人。如果沒有特定的人,則在法律上就不存在所謂的受害人了。但是,如果某些文學作品在描寫中對特定的人進行了侮辱或誹謗,雖然使用的是代號或假名,但讀者一看便可知曉其所指的對象是誰,這顯然不能因其使用代號或假名而否定作者侵權(quán)。因此,如果所指定的對象是特定環(huán)境、特定條件下的具體人,即使沒有指名道姓,同樣可以構(gòu)成對他人名譽權(quán)的侵害。
4、在后果上,侵權(quán)人的行為對受害人的名譽造成了較嚴重的損害,使受害人感覺到一種不公正的社會壓力或心理負擔,精神上受到折磨,心理上遭受創(chuàng)傷。必須強調(diào)的是,這種不公正的社會壓力、心理負擔或精神上受到的折磨必須是客觀實在的東西,而不是受害人主觀上的一種感受。也就是說,某人的名譽僅僅指公眾對其的社會評價,而不是該人對其內(nèi)在價值的自我評價。因此,行為人的某些行為如果沒有造成受害人的社會評價降低,則不構(gòu)成對名譽權(quán)的侵害。
【溫馨提示】遇到法律問題,有81%的當事人第一時間通過搜索與學習基本法律知識來了解問題的可能風險殊不知背后的法律糾紛,遇到法律問題及時找專業(yè)的律師咨詢,點擊咨詢按鈕快速找到最合適、可靠的律師,能夠降低該問題上存在的95%以上的常見法律風險。
二、"認定侵害名譽權(quán)責任的法律依據(jù)及其標準"
認定侵害名譽權(quán)需要承擔的責任為停止侵權(quán)行為;為受害人恢復名譽,并向受害人賠禮道歉;如果侵權(quán)行為造成了受害人損失的還需要給予受害者賠償。《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條,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chǎn);
(五)恢復原狀;
(六)修理、重作、更換;
(七)繼續(xù)履行;
(八)賠償損失;
(九)支付違約金;
(十)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十一)賠禮道歉。
【溫馨提示】遇到相似問題不要慌,點擊咨詢快速找到專業(yè)、合適的律師,
1對1深度溝通法律需求,
3~15分鐘獲得解答!
引用法規(guī)
[1]《民法典》 第一百七十九條
三、侵害名譽權(quán)立案標準與認定及處罰程序
專業(yè)分析侵害名譽權(quán)立案標準是什么
1、行為人客觀上存在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并為第三人知悉。侵權(quán)人實施了侮辱、誹謗等行為。所謂侮辱是指以語言或行為公然損害他人人格,毀壞他人名譽的行為。侮辱既可以以口頭方式進行,也可以以行為方式進行。其表現(xiàn)形式是將現(xiàn)有的缺陷或其他有損于人的社會評價的事實擴散、傳播出去,以詆毀他人的名譽,讓其蒙受恥辱,可以稱之為“以事生非”。
2、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從法理上講,對于公眾人物提起的名譽侵權(quán)之訴,在主觀過錯方面的考察,應當以行為人是否具有實際惡意為標準,沒有實際惡意的行為,即使確實損害了公眾人物的名譽,也不應認定為侵權(quán)。這種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造成他人名譽的損害,仍然積極追求這種結(jié)果的發(fā)生。情節(jié)嚴重的,將會構(gòu)成侮辱罪或誹謗罪。過失是指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造成他人名譽的損害,但由于疏忽大意或過于自信等而使損害后果發(fā)生。比如醫(yī)院未經(jīng)患者同意,無意中公布了患者患有淋病、梅毒、麻風病或艾滋病等病情信息,使患者名譽受到損害。無論故意或過失,只要侵權(quán)人在主觀上有過錯,并在客觀上造成他人的社會評價降低,即屬于侵犯了他人的名譽權(quán)。
3、被侵害的對象應當是特定的人。所謂特定的人是指某個具體的自然人或法人。如果沒有特定的人,則在法律上就不存在所謂的受害人了。但是,如果某些文學作品在描寫中對特定的人進行了侮辱或誹謗,雖然使用的是代號或假名,但讀者一看便可知曉其所指的對象是誰,這顯然不能因其使用代號或假名而否定作者侵權(quán)。因此,如果所指定的對象是特定環(huán)境、特定條件下的具體人,即使沒有指名道姓,同樣可以構(gòu)成對他人名譽權(quán)的侵害。
4、在后果上,侵權(quán)人的行為對受害人的名譽造成了較嚴重的損害,使受害人感覺到一種不公正的社會壓力或心理負擔,精神上受到折磨,心理上遭受創(chuàng)傷。必須強調(diào)的是,這種不公正的社會壓力、心理負擔或精神上受到的折磨必須是客觀實在的東西,而不是受害人主觀上的一種感受。也就是說,某人的名譽僅僅指公眾對其的社會評價,而不是該人對其內(nèi)在價值的自我評價。因此,行為人的某些行為如果沒有造成受害人的社會評價降低,則不構(gòu)成對名譽權(quán)的侵害。
四、侵害名譽權(quán)的行為及其主要方式
專業(yè)分析侵害名譽權(quán)的行為方式有:
1.侮辱行為侮辱,是指故意以暴力、語言、文字、漫畫等方式貶低他人人格、毀損他人名譽的行為。侮辱的表現(xiàn)形式有
1以口頭語言或動作(非暴力)侮辱他人。
2以暴力的方式侮辱他人。
3以書面語言的形式侮辱他人。
2.誹謗行為誹謗,是指行為人故意或過失地散布虛假事實,貶損他人名譽的行為。所謂“故意”,是指散布虛假事實的行為人明知所散布的事實是虛構(gòu)的,不存在的,但因可以達到貶損他人名譽而仍然散布的行為;所謂“過失”,是指散布虛假事實的行為人不知所散布的事實是虛假的,但因可以達到攻擊目的而貶損他人名譽或因好奇而散布、傳播的行為。如果行為人散布的事實不是虛假的,散布這些事實涉及隱私,其目的是為了貶損其名譽的,亦可因泄漏個人隱私貶損他人名譽而承擔侵權(quán)責任。誹謗的表現(xiàn)形式有
1語言誹謗。如通過口頭語言將捏造的事實加以散布,致他人的名譽受損。
2文字、漫畫誹謗。如通過撰寫文章或繪制漫畫,捏造事實并加以散布,致他人的名譽受損。
3.新聞報道嚴重失實新聞報道失實,是指新聞報道與事實真相不符的情形。如果新聞報道嚴重失實,致他人名譽受損,則應視為侵害他人名譽權(quán)。但考慮到新聞的時效性,新聞報道存在一些差錯也在所難免,故新聞報道中出現(xiàn)一般性的失實,可不作侵害名譽權(quán)處理。只有在新聞報道中嚴重失實并致他人名譽受損時,才視為侵害名譽權(quán)的行為。
4.評論嚴重不當評論嚴重不當,是指對某人或某事的評論與實際情況明顯不符的情形。評論嚴重不當,且致他人名譽受損時,應認定為侵害名譽權(quán)。但基于言論自由的理念,對評論予以苛責也不合適。因此,如果評論僅僅是用語不當或遣詞造句不確切,且無故意或過失侮辱他人人格的和用語時,不能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quán)。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quán)聲明:本文由64645在線法律咨詢平臺發(fā)布,如需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